• 夢之隊精準計劃團隊
  • 專業研究KU娛樂城走勢公式
  • 希望來這裏的朋友都能學習到專業技巧

賈躍亭赴美國追“汽車夢” 發聲明“不是跑路”

財經熱點 KU娛樂城教程 2017-07-08 271 次瀏覽 0個評論

身處樂視漩渦的賈躍亭離開了中國到達美國洛杉磯,這裏也是他汽車夢想的地方。就在他到達美國的前一天,專門對外發布聲明承諾將承擔責任,表明此行不是要“跑路”。也是同一天,他還裸辭了樂視網的所有職務,轉任樂視汽車生態全球董事長專心造車。

賈躍亭昨天表示,他此行美國的目的就是樂視汽車業務。從他身份角色的轉換,顯示出賈躍亭已經不再管理樂視上市公司業務而專註於汽車業務,這也意味著樂視的兩大板塊在管理層面已經徹底分家,盡管賈躍亭依然是樂視網的控股股東。

有人擔心賈躍亭長時間逗留美國

有報道稱,賈躍亭此次只是短期赴美,大約十天即將回國。不過昨天有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如此但恐怕還是有人擔心他會在那裏逗留較長一段時間。他指出,“7月3日媒體突然爆出幾條關於賈躍亭和樂視的重磅新聞,而那時正是賈躍亭即將離境中國的前一兩天,是不是有人想阻止他出國而散布的消息?”北京青年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7月3日媒體集中爆出的幾條消息其實都發生在6月份,一個是招商銀行上海川北支行在6月26日向上海高院發起了對賈躍亭等進行財產保全的申請;上海高院還在6月29日凍結了樂視控股在大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及紅利;而至於賈躍亭不再擔任樂視控股法定代表人更是早在6月13日就已經完成變更。“但這些事情都在賈躍亭即將離開的前兩天集中爆出,還是值得尋味的!”

有報道稱,賈躍亭是在當地時間7月4日晚上抵達美國洛杉磯的。第二天他就會見了樂視汽車和FF(法拉第未來)團隊,安排未來的工作規劃。從時間上看,也正是在這次會談之後,賈躍亭正式卸下了樂視網董事長職務,出任樂視汽車生態全球董事長,從而專註於汽車業務。

賈躍亭是在2014年投資了新能源車公司法拉第未來,但具體的投資細節目前外界尚不清楚。此前曾有專業媒體報道稱賈躍亭以個人身份投資了3億美元,但這些都未得到證實。FF總部位於美國洛杉磯,此前的資料顯示FF擁有1400多名員工,但近期各種裁員傳聞也籠罩著這家公司。

賈躍亭稱推動樂視汽車盡早融資

今年初,賈躍亭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親自發布了FF的首款汽車,當時他親自駕駛這輛號稱“全球首款互聯網生態電動車”的FF91出場。當時賈躍亭表示,首批FF 91將於明年向車主交付,但沒有透露價格。

在上月末的樂視網股東大會上,賈躍亭承認造車拖累了樂視,他歸結了是出現資金問題的原因,“汽車因素是導致樂視資金問題的首要因素,手機業務是第二因素。”但他也表示將堅持造車計劃不動搖,爭取超級汽車早日量產。同時賈躍亭透露正爭取樂視汽車板塊快速完成A輪融資。

事實上,去年以來樂視汽車已經先後融得超過百億元資金。先是去年8月,樂視汽車獲得來自深創投、聯想控股、泛海系、新華聯、宏兆集團首輪投資10.8億美元,約合72億元人民幣。但此後不久樂視資金鏈危機爆發,此後樂視汽車又獲得了賈躍亭的“中國好同學”的6億美元救急資金。但是,這百億資金對於撬動汽車產業的資金需求還遠遠不夠。賈躍亭年初曾坦言,要想達到樂視汽車規劃的產業規模,大約需要300億到500億元的投資額,但這顯然不是樂視力所能及的。因此,只有哪個有實力的財團能夠真正早日看中樂視的汽車業務,才將是樂視汽車真正開上路的真正動力。從這個角度上看,賈躍亭目前還必須要繼續找錢。

對於賈躍亭的鐵心造車,昨天有行業人士表示,此前曾有消息稱樂視最初涉足汽車產業時,其實在董事會內部也遭遇了極大阻力,但賈躍亭在這個問題上“專制”了一回,執意將樂視帶入了汽車行業。“如果說那時候是有錢任性的話,現在賈躍亭可能只能孤註一擲了。”

48億元樂視網定增股份下月解禁

北青報記者查閱樂視網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樂視網負債余額為187億多元,其中短期借款余額為21億多元,長期借款余額為 30多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19億多元,資產負債率達55.94%。 公司負債總額和資 產負債率較高,增加了資金管理難度,同時也增加了利息費用的支出,從而給公司帶來了償債風險。

此外,去年8月份樂視網曾經向四名對象定增發行1.07億股實現48億元的融資,按照一年鎖定期計算,這1億多股下個月將迎來解禁期。

此次定增發行價格為45.01元/股,發行對象為財通基金、章建平、嘉實基金、中郵創業基金,分別認購3910萬股、2488萬股、2133萬股、2133萬股,樂視網總共融資48億元。但目前看來,這些定增對象認購的股票全部出現高達三成的虧損。按照樂視網停牌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股價30.68元/股計算,財通基金目前浮虧5.6億元,章建平浮虧3.57億元,嘉實基金和中郵基金各浮虧3.06億元,虧損比例高達31.9%。

已有 271 位網友參與,快來吐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