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微信支付和百度錢包的補貼大戰一輪又一輪,第二陣營的京東支付、壹錢包也蓄勢待發,而小米支付和華為支付這些後起之秀更是來勢兇猛,國內移動支付領域早已經是血海一片。市場份額幾乎被微信和支付寶壟斷後,蘋果才發起了第一場補貼大戰,這是否能夠扭轉Apple Pay在國內移動支付市場被拋棄的不利局面呢?如此兇殘的競爭背後,是商機厚重的移動支付市場。Analysys易觀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8.8萬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47%。其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二者的市場份額超過了93%,占據絕對主導的地位。與其他行業一樣,移動支付行業第一陣營的兩大巨頭,成為這一市場的壟斷者。
在國內移動支付市場,Apple Pay的市場份額至今沒有一個詳細的數據。從多家分析機構的數據來看,蘋果支付的市場占有率最高不過1%,與微信和支付寶的市場占有率相比可以忽略不計。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Apple Pay發起了一輪補貼大戰,能否撼動市場格局已定的移動支付市場呢?
先來看下Apple Pay的補貼政策,自7月18日至24日,凡在有銀聯雲閃付標識的指定商鋪,使用Apple Pay來支付,即可享受低至5折優惠,以及高達50倍銀行信用卡積分獎賞。此次活動除了數十家線下實體門店參加外,還有京東、攜程等電商參與。
無論是補貼活動的時間長度,還是補貼力度,Apple Pay都無法與微信和支付寶們相比。用句民間的俗語來說,Apple Pay的補貼太小氣。毋庸置疑,這點“實惠”對消費者的誘惑並不大,這也折射出蘋果在移動支付領域迷茫的一面。 事實上,Apple Pay入華一年多後才推出相應的補貼活動,這再次說明蘋果對於國內移動市場缺乏透徹的了解。準確地說,在國內移動支付市場,Apple Pay很迷茫,因為蘋果並不知道輸在哪裏。
Apple Pay的短板
支付寶和微信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異軍突起並非偶然,補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豐富的支付場景。激烈的競爭過後,既便是不發達的鄉鎮,我們也能看到賣菜的小商販熟練的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而Apple Pay在北上廣深的很多主流消費場都難尋蹤跡。
毫無疑問,數量屈指可數的支付場景是Apple Pay的硬傷。目前Apple Pay的消費場景主要專註於星巴克、711、KFC等場所。暫且不說居民樓下的小雜貨店、路邊雜糧煎餅水果攤,就連很多大型連鎖超市、商場等都沒有提供Apple Pay的支持。既便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城市的物美、華聯等超市這種最常見的購物場所,也無法使用Apple Pay。沒有一個豐富的支付場景,僅靠補貼能燒出市場份額嗎?
除了支付場景嚴重匱乏的短板之外,對於國內移動支付體系缺乏足夠的認知,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Apple Pay的普及。單就用戶體驗的層面來講,Apple Pay便捷的體驗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無法比擬的。另外,在Apple Pay支付體系與商家的對接方面,蘋果的體驗是非常糟糕的。
據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費率在0.6-2%之間,Apple Pay的費率在0.38-1.25%之間。在信用卡新政實施後,Apple Pay的費率對商家來說優勢很大,但微信和支付寶針對商家推出了補貼,這一定程度上淡化的蘋果支付的優勢。 不過,讓商戶感到最不方便的還是蘋果支付的過高的接入門檻。按照蘋果的要求,申請Apple Pay需要的手續非常繁瑣,而且還需要更換支持閃付功能的POS機。在成為Apple Pay特約商戶後,收銀人員需要培訓才能熟練使用Apple Pay。與支付寶和微信便捷的掃碼操作相比,Apple Pay對商家而言操作確實很繁瑣。
的確,Apple Pay在用戶端的體驗非常的便捷,但一個移動支付體系能否在市場中立足,與商家、銀行等合作夥伴的對接體驗同樣重要。與支付寶和微信相比,Apple Pay有自己的優勢,只是對國內移動支付市場的不了解,已經成為蘋果支付的最大短板。更致命的是,Apple Pay本土化缺失的短板,已經把蘋果支付的優勢埋沒。
坦白說,蘋果在支付領域確實有一幅好牌。正因於此,在歐美市場Apple Pay才能躋身移動支付第一陣營。在國內市場,移動支付市場的競爭並非單純的產品體驗之爭,而是一個涉及商戶、銀行的移動支付生態之爭。不可否認,支付寶和微信用瘋狂的補貼收割了市場,但這不意味著Apple Pay可以用補貼提升市場份額,因為蘋果支付的痛點不是補貼,而是本土化和移動支付生態建設。
已有 319 位網友參與,快來吐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