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與天天快遞的戰爭持續發酵,繼上周天天快遞向國家郵政局投訴京東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後,本周一天天快遞大股東蘇寧與京東隔空喊話2個回合,雙方態度強硬,互不相讓。
京東要求平臺商家7月底前使用推薦快遞這一插曲,使蘇寧從指責京東濫用渠道霸權越俎代庖可能觸及國家法律和行業底線,轉變為炮轟京東要求商家強行“二選一”將自絕於物流同行。京東也不甘示弱,兩次回擊都聚焦天天快遞服務質量差,並放出狠話,“不提升服務就是自絕於用戶。”
雙方你來我往激戰正酣,由於京東封殺範圍擴大,此次撕逼正演變為電商平臺與快遞公司兩股勢力的對決,猶如上個月菜鳥、順豐撕逼引發站隊一幕的重演。那麽問題來了,京東以“保障快遞服務質量”為名封殺圓通、百世物流是否站得住腳?說好的平臺開放呢?
京東、天天快遞矛盾全過程
昨天,京東、天天快遞+蘇寧矛盾升級後,我大致看了下網友評論,雙方各有各的支持者,但更多是尚未表態的吃瓜群眾。別看京東、天天快遞+蘇寧頻繁表態,打得不可開交,其實梳理雙方撕逼全過程並不難。我認為主要包括兩個階段:
一是上周京東、天天快遞各執一詞,京東解釋稱根據“末位淘汰”原則剔除天天快遞,天天快遞則認為京東給出的理由牽強,這一階段以各自陳述立場為主,即便天天快遞氣不過向“郵媽”投訴,雙方情緒仍保持相對克制。
二是本周一蘇寧高層介入、京東封殺升級導致戰局升溫,一向低調的蘇寧雲商副董事長孫為民公開聲討京東,出面層級越高代表蘇寧越憤怒,遭到自認為理由正當的京東強勢反擊,本以為撕逼告一段落,《關於使用平臺推薦快遞的通知》的曝光使蘇寧無法淡定,譴責京東強迫商家二選一,京東未正面回應這一指責,而是繼續拿天天快遞質量差說事。
不得不說,經過昨天兩個回合的激烈交手,京東與天天快遞+蘇寧的矛盾已經發展到幾乎不可調和的地步,雙方徹底結下梁子。梳理完整個撕逼脈絡後,針對雙方互懟時指出的問題,我認為有兩個事實需要厘清:
一、天天快遞服務質量真的差勁到京東容不下?
明眼人都知道,對天天快遞服務質量的判定不一是此次京東、天天快遞+蘇寧口水戰的導火索,造成雙方認知差異的原因是數據來源不同。京東引用平臺自身數據、郵媽2016年快遞滿意度排行榜,天天快遞排名分別為倒數第一、倒數第二。天天快遞則引用郵媽2017年上半年快遞服務申訴率統計數據,其申訴率從1月的30.9降到5.51,成為全行業服務質量提升最快的企業。
其實,雙方引用的數據都沒錯,只不過角度不同而已,一向重視用戶體驗的京東將滿意度當成衡量快遞公司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飽受詬病的天天快遞則從服務質量提升的角度證明自身實力,但不至於差勁到京東容不下的地步。在我看來,京東完全可以采取更靈活的處理手法,而不是粗暴封殺,理由如下:
1、天天快遞服務質量正穩步提升。不可否認,過去天天快遞服務質量不盡如人意,但與蘇寧物流融合半年來,進步可謂神速,盡管申訴率下降與滿意度提升是不同概念且需要時間來驗證,但既然天天快遞出現向好的苗頭,京東理應給它證明自己的機會和空間,而不是草率將其扼殺。
2、天天快遞沒功勞也有苦勞。天天快遞服務京東平臺商家超過5年,即便在京東眼裏一無是處,念在攜手5年的情分上,理應給這個合作夥伴一個改造自我、重新獲得認可的機會,貿然封殺未免太不近人情,卸磨殺驢可是要不得。
3、封殺天天快遞會讓其他快遞公司寒心。從京東第三方平臺規模、增速來看,交易額超過自營平臺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其是重要利潤來源,因此京東處理與第三方平臺商家的關系時要慎之又慎。京東蠻橫對待天天快遞不僅讓其他15家快遞公司反感,也讓商家感到為難。果不其然,隨著京東封殺範圍擴大,被踢出局的圓通炮轟京東平臺霸權,商家也面臨二選一的尷尬局面。
二、京東變相替商家選擇快遞是否合理?
前不久,京東聯合唯品會炮轟天貓以“獨家合作”之名強迫商家二選一,天貓解釋稱“這是商家對平臺的選擇,而不是天貓的選擇,自主選擇是企業的天然權利。”拋開對錯不談,從二者表態不難看出,京東對二選一深惡痛絕,想必被二選一傷得不輕,天貓則尊重商家自主選擇權,沒有展示出店大欺客的強硬姿態。
讓人不解的是,極度反感二選一的京東竟然也會變相要求第三方平臺商家在快遞上二選一,“建議”商家在7月底前使用推薦快遞,實則是赤裸裸“要求”不得與推薦名單之外的快遞公司合作,給出的理由同樣是保障服務質量。試問,對天天快遞服務質量的判定存有爭議也就罷了,給表現可圈可點的圓通、百世物流差評依據從何而來?
到底是圓通、百世物流真的在京東平臺表現不佳還是對其與菜鳥走得近而看不順眼?想必京東心裏最清楚。分析推薦名單、出局名單的背景,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與商業競爭有關,蘇寧指責“京東在對第三方合作夥伴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系統化清場”不無道理。不得不說,京東打著保障用戶體驗的旗號來整頓快遞合作夥伴別有用心。
事實上,京東要求商家二選一引發爭議的根源在於平臺邊界權限。作為第三方平臺運營方,京東自然擁有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利,比如繳納入駐費用、選擇支付方式等,但在商家選擇快遞上並無特定權限。簡單說下京東第三方平臺(POP)的背景,其於2010年10月上線,彼時京東物流尚處於跑馬圈地階段,需要仰仗主流快遞公司的力量為用戶服務。
換言之,彼時京東物流不足以支撐第三方平臺的發展,加上第三方平臺起步不久,對商家使用快遞的約束力不強,想管也管不了。隨著去年11月羽翼漸豐的京東物流全面開放、今年4月開啟獨立運營,其在快遞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有能力也有想法約束商家對快遞的選擇。
不難看出,保障用戶體驗不過是個幌子,京東是以自身實力強弱為判定標準,實力弱時倚重天天快遞、圓通,實力強時將其一腳踢開,誰叫它們與蘇寧、阿裏關系密切。二選一實則為越俎代庖,並未事先征詢商家、消費者的意見,剝奪其自主選擇權,只有被迫接受的份;快遞公司也對平臺霸權表示不滿,京東一直標榜的平臺開放難道只是一句響亮的口號,亦或有選擇性的開放?
盡管此次撕逼陣容沒有菜鳥、順豐大戰那般強大,但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作為不幸躺槍對象,商家對京東第三方平臺印象將大打折扣,其口口聲聲說重視商家利益只不過是空話。在多平臺經營的大背景下,盡管商家徹底逃離京東並不現實,但在新的平臺嘗試新的玩法未嘗不可。
已有 288 位網友參與,快來吐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