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之隊精準計劃團隊
  • 專業研究KU娛樂城走勢公式
  • 希望來這裏的朋友都能學習到專業技巧

KU娛樂城的公式走勢資料和技巧-李嘉誠又賣掉香港資產套現:還是投資方向轉移還是想跑?

財經熱點 KU娛樂城教程 2017-08-06 315 次瀏覽 0個評論

timg.jpg

7月30日,和記電訊公告,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電訊宣布以145億港元賣掉它旗下的固網電訊業務。而在宣布賣掉其固網電訊業務的前三天,李嘉誠的長實系剛剛宣布要收購歐洲的一家能源公司。

7月27日晚間,長江實業地產、長江基建集團等同時發布公告,擬組團收購歐洲的能源管理供應公司——ista Luxemburg GmbH及其附屬公司,收購價格合計約4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57億元)。如若此次收購成功,長實系今年在收購兩家海外能源公司上將總計花費約825.79億港元。

一邊是高價賣掉香港業務,一邊是不斷在歐洲買買買,質疑、揣測的聲音又起。而我們細數李嘉誠這幾十年來的投資邏輯,他是真的想“跑”?還是只是遵從一個生意人最基本的投資邏輯?

因“逆向投資”而崛起

任何生意的成敗,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李嘉誠的資本運作也不例外。李嘉誠的崛起,首先在於對時機的把握,在“逆向思維”的指引下,進入價值低估行業。

1970年代,當英資公司從香港大規模撤離導致股價蕭條,李嘉誠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購香港電燈、青洲英泥、和記黃埔等英資企業。

1973年香港股災,百業蕭條,剛剛轉入地產行業的“塑膠花大王”李嘉誠逆勢收購優質物業和地塊,為地產業務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1986年,中東石油危機的影響還未消散,全球油價暴跌,石油股低迷不振,李嘉誠入股虧損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並大舉收購石油資產,在日後油價大漲中成為受益者。

1989年之後,外資從中國大陸紛紛撤離,李嘉誠反其道而行之,積極到大陸開發房地產,日後獲得超值的土地收益。

商人雖有國籍,資本卻無國界。收購和記黃埔等老牌英資企業,李嘉誠獲得了進入全球市場和多元化業務領域的“敲門磚”。同時,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為李嘉誠旗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提供了“地利”之便。

對港口、零售、電訊、能源等基礎設施的控制使得李嘉誠得以掌握全球經濟數據,利用香港資本市場的資金優勢尋找全球資產錯配機會。

截止香港回歸前的1996年,和記黃埔在香港、亞洲、歐洲和北美洲開展業務,其中,香港地區貢獻70%的營業額。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之後,從房子到電燈、藥房、百貨、電話、電視,李嘉誠的生意遍布到了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業世界瞬息進入互聯網經濟時代。除了傳統投資領域,李嘉誠對新經濟同樣熱衷。如今著名的維港投資便是一家投資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風投公司,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周凱旋和張培薇,在做了兩年投資後,李嘉誠才通過基金會入夥。

而在許多虧損的初創企業裏,李嘉誠的投資被視為信心的主要來源。2005年,維港投資向Skype註資,一年後eBay出價25億美元收購了這家IP語音服務供應商。如今已值近15億美元。

2007年12月,周凱旋和張培薇親自向李嘉誠推薦社交網站Facebook,李嘉誠先後以1.2億美元買下Facebook的0.8%股份。這應該是李嘉誠在科技產業回報率最高的一次投資了。

根據數據記錄,維港投資從2007年至今一共投資了96家公司。業內人士曾評論,李嘉誠眼所及之皆是金礦。不過,李嘉誠並非能夠每投必中。

2014年2月,李嘉誠領投了美國食品創業公司Hampton Creek Foods的B輪的2300萬美元融資,以及C輪的9000萬美元融資,人造蛋由此邁向亞洲商業之門。

不過近日,Hampton Creek鬧出新聞——董事會成員們集體出走。雖然累計融資已經達到了1.2億美元,但近幾年來,Hampton Creek似乎一直“水逆”。如今,這家公司的董事會集體出走,不知道李嘉誠投的這1.13億美元融資,到底能回本多少。

另外,除了這家“人造蛋”之外,李嘉誠還投了另外一家“人造肉”公司 Modern Meadow。照目前的形勢來看,這家公司目前仍然沒有給投資方帶來多大的利潤。

除了健康領域之外,李嘉誠對互聯網金融也鐘愛有加。此前,維港投資就參透了比特幣交易平臺Bitpay。

BitPay於2011年5月份創立,與全球200個國家及地區的1.4萬家公司擁有交易往來,當中一半來自美國企業、25%來自歐洲、25%來自余下世界各地。近幾年比特幣交易次數和手續費暴漲,這導致比特幣相較於Visa等支付處理系統,其能力被大大削弱了。

Bitpay並非李嘉誠投資的唯一一家金融企業,其他的項目還包括:650萬美元投資幫助用戶節省傭金的FeeX平臺;參投了個人征信網站Traity的A輪投資;1000萬美元給一家針對未成年人的理財平臺Osper等等。

李嘉誠還對AI情有獨鐘,Viv Labs就是他投資的其中一家AI初創企業。

這家公司是Siri開發者所創建的另一款語音助手。2009年,維港投資以1550萬美元投資專門制作語音辨認系統的Siri;2010年,該公司以2億美元的價格被蘋果收購,成為語音助手的代表。

2014年,Siri最初的兩位開發者打造了一款名為Viv的全新語音助手,不僅有強大的自我學習功能,更能處理復雜的提問和語音命令。而當年看好Siri的李嘉誠又再次投資了這家企業,成為該公司當時唯一投資者。之後,該企業被三星收購。

不過現如今,全球語音助手形成了四強爭霸格局,分別是谷歌助手、亞馬遜Alexa、蘋果Siri以及微軟的Cortana,Viv最終仍然沒有能夠和Siri匹敵。

逐漸形成“能源帝國”

在今年1月,李嘉誠旗下的三大旗艦公司長實地產、長江基建、電能實業早已組成財團,以約424億港元的總代價收購澳洲能源公用事業公司DUET GROUP。

李嘉誠剛宣布收購的ista Luxemburg GmbH,則在歐洲(包括德國、丹麥、荷蘭、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具有重要的市場地位,並且在過往已作出重大投資,創建其能源輔助計量領先平臺,並以高成本效益的方式將業務擴展至增長迅速的國家,以及提供新的高增值服務。

這些收購為李嘉誠旗下的能源板塊業務繼續添磚加瓦。

從和記黃埔1985年收購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現名為“電能實業有限公司”)開始,李嘉誠通過30多年的精心布局,其能源業務目前已經橫跨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業務領域不僅涉及傳統的煤炭、發電、配電等業務,還涉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能源行業。

從外部環境來看,海外市場的增長空間以及較高的利潤率,令李嘉誠難以拒絕,尤其是在經歷完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很多歐洲的優質資產變得相對便宜,在李嘉誠看來更是勢在必得。2010年以700億港元“天價”收購英國電網便是李嘉誠布局歐洲能源業務最重要的環節。

2013年6月,電能實業斥資近100億港元收購荷蘭最大的廢物再生能源公司AVR20%的股權,便標誌著李嘉誠能源帝國的觸角向新領域的進一步延伸。

從李嘉誠近年來一系列大規模的投資舉動來看,其逐步將重心放在歐美市場的意圖日益明顯,而其發家之地香港本地的業務給集團帶來的利潤貢獻率已逐年遞減,單從能源業務來看,香港以外地區的利潤早已在幾年前超越了香港本地的利潤。

可以看出,投資時機的選擇和未來增長的潛力是李嘉誠能源投資邏輯的核心。

近幾年來,李嘉誠的資本天平逐步從“大本營”香港向因債務危機導致資產價格縮水的歐洲傾斜——水務、燃氣、電訊、港口、能源等基礎性資產仍然是其收購的重點。

1996年,和記黃埔香港地區貢獻70%的營業額。而在長江和記實業2015年上半年財報中,中國大陸地區所占的業務比重已經上升到14%,香港下滑到5%,而歐洲地區所占業務比重則高達53%。

從2013年10月份開始,李嘉誠開始了騰籠換鳥的投資策略。他最先脫手了東方匯經中心,當時交通銀行以90億港元收購。

2014年4月,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旗下盈大地產,落實以72.01億元港幣出售北京盈科中心予泰國華僑吳繼泰的基匯資本,盈大出售北京盈科中心之後,除了會保留物業的冠名權及招牌外,在內地基本上已無甚業務。2014年8月,李嘉誠擁有股份的ARA(ARA Asset Management Ltd.)拋售上海虹口區北外灘甲級寫字樓盛邦國際大廈。

2015年和2016年,李嘉誠先後把長江實業旗下公司、中環等多處資產賣掉。短短的三年之內,李嘉誠幾乎賣掉了800億資產。

在拋售中國資產的同時,李嘉誠則大舉投資歐洲尤其是英國,而且全部圍繞基礎設施領域。僅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時間裏,長江基建牽頭的財團就以超過150億美元的總代價分別收購了英國電網、英國水務和英國管道燃氣業務。其間,李嘉誠還以24億英鎊買下一家當地自來水公司。

此外,李嘉誠旗下不同企業還分別收購了英國曼徹斯特機場、英國Eversholt鐵路集團。而和記黃埔斥資約102.5億英鎊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O2 UK的大動作,也成為李嘉誠迄今海外收購的最大手筆。有英國媒體甚至形容李嘉誠“買下了大半個英國”。

在歐洲,李嘉誠購買的資產總金額已經超過4000億港元,其中,英國近三成的天然氣市場、近三成的電力分銷市場和約5%的供水市場都由李嘉誠旗下公司實際控制。

李嘉誠自2015年開始不斷加碼歐洲市場,而且由於其進入歐洲的資金很大程度是來自於拋售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資產套現所得,正是這敏感的舉動也使得李嘉誠當時成為熱門人物,甚至引發了大討論。

李嘉誠在2015年針對外界關於他從內地撤資的流言,通過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和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發表聲明。李嘉誠稱,他並沒有撤資,只是根據經濟形勢,重新配置了國內外的資產:在減少對內地房地產投資的同時,加快了在內地零售業的布局;並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在全球52個國家投資多項業務。

李嘉誠自己說:“我平時對經濟、政治、民生、市場供求、技術演變等一切與自己經營行業有關、或沒有直接關系但具影響的最新、最準確數據及訊息全部都具備所有詳細數據,加上公司內擁有內行的專家,當機會來臨時我便能迅速作出決定。”

從這些年李嘉誠的投資行為來看,大體遵循以下邏輯:首先是價值投資策略,傾向於收購“微笑曲線”兩端附加值高的業務。比如價值鏈上遊的能源業務、下遊的零售和港口業務,覆蓋大宗商品和大眾消費品的經銷買賣,有助於掌控生意管道的“入口”和“出口”。

“管道”和“端口”思維正是李嘉誠遵循的重要投資理念。2014年,和記黃埔以2.25億英鎊投得英國4G牌照;截至2014年,和記黃埔港口集團是世界排名第一名的碼頭投資、運營商,在全球重要港口擁有319個泊位,形成海運網絡;專註於TMT領域的維港投資所投資孵化的Facebook、Skype、Spotify、Siri等產品均帶有互聯網入口特質。

三是李嘉誠的投資組合理念,多元化業務互為依托,著眼長遠,不為某一業務暫時虧損所動。李嘉誠以長江實業為股權投資和項目管理平臺,和記黃埔則是最主要的多元化經營平臺,在全球52個國家進行地產、酒店、零售、基建、能源、電訊、港口等六大核心業務。多元化的業務組合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不必因為暫時的虧損而出售項目,相反有資本實力孵化有升值潛力的業務。

四是長線投資、低買高賣。1993年,李嘉誠投資84億港幣收購英國2G移動網絡“orange”,持續投資擴展到荷蘭、比利時、瑞士、愛爾蘭、香港、澳大利亞、以色列市場,於1999年互聯網熱潮之際以1180億港元出手,升值12倍之多。隨後,李嘉誠進入下一代3G移動網絡投資領域。

五是高現金流、低負債率不僅有助於安全渡過經濟危機,更提供了反周期操作的資金。現金流是維系企業運轉的命脈,健康的現金流應控制在合理負債範圍之內,避免過度擴張承受高負債和高風險,以應對經濟周期和行業周期的考驗。李嘉誠嚴格控制旗下企業的負債率,保證現金流的充裕,因此得以安全渡過1997、2008金融危機,並從中斬獲抄底機會。

從價值高地流向價值窪地,是一切資本永恒的運轉邏輯。李嘉誠的商業王國從塑料制造擴展到零售、能源、地產、電信、媒體和生物技術領域,從香港本土輻射至中國內地、歐洲、美國,他所經營的只是他認為有利可圖的朝陽行業,保證利潤最大化。

李嘉誠也曾面臨過風險,在英國舉行脫歐公投的那段時間,由於他在英國的投資風險預期加劇,其產業股價下跌幅度創香港恒生指數最低,導致其資產大幅縮水。

當然,李嘉誠的商業故事並不是只言片語能說清楚的。或許我們能從他的辦公室裏那副有名的對聯得出一點體會——“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每次看到這兩句話,總覺得,這不僅是他的生活哲學,也是他這些年在商場打拼總結出的生意經。


已有 315 位網友參與,快來吐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