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之隊精準計劃團隊
  • 專業研究KU娛樂城走勢公式
  • 希望來這裏的朋友都能學習到專業技巧

企業惡性競爭的惡果 自媒體頻繁被起訴

科技IT KU娛樂城教程 2017-08-08 267 次瀏覽 0個評論

 timg.jpg

        今年以來,一些自媒體頻繁被起訴,僅最近半個月就有兩樁訴訟。從媒體報道可以得知,摩拜起訴自媒體人“磐石之心”,而小米與KOL“建華wei業”的訴訟二審即將開庭。眼下,自媒體頻繁被起訴,這是輿論監督的進步,還是企業競爭能力嚴重退化呢?

  企業為何喜歡起訴自媒體

  最近一年多來,企業起訴自媒體已經成為常態。特意梳理了一下,僅7月份就有4起訴訟,百度、滴滴、瓜子二手車和摩拜,均以“名譽侵權”為由起訴自媒體。如此密集的訴訟,不免引發人們深思:企業為何喜歡起訴自媒體?

  企業與自媒體的訴訟,這是一場不對等的博弈,這是很多人對企業起訴自媒體的感官評價。以7月份的4起訴訟來說,實力最弱的企業也是估值數十億元的巨頭,而自媒體無論是收入還是社會地位都無法與企業相提並論。如此大的懸殊之下,企業還要起訴自媒體,這無疑給人留下一種以大欺小的霸道形象。

  事實上,企業也深知起訴自媒體會對自身的品牌形象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當然了,企業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這是一種進步。然而,分析企業與自媒體的訴訟案件就會發現,起訴自媒體更像是一種公關手段。

  隨意翻閱一下百度新聞就不難發現,美團、小米、摩拜等企業,都曾發表過被競爭對手惡意抹黑的聲明。在這些被競爭對手惡意抹黑的聲明背後,是司空見慣的網絡口水戰。不久前,京東暫停天天快遞引發了一場激烈的口水戰,格力與美的也暴發過口水戰。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企業深陷網絡口水戰,起訴自媒體的美團、小米和摩拜也不例外。

  眾所周知,網絡口水戰中不乏刻意抹黑的成分,一些自媒體也參與其中。為了迅速平息不實言論,企業通常起訴自媒體,然後索賠巨額賠償。從一些案例來看,自媒體通常迫於輿論和索賠金額的壓力選擇和解,口水戰也逐漸平息。現在看來,企業起訴自媒體儼然成為一種公關手段——利用起訴平息網絡口水戰,這也是企業喜歡起訴自媒體的一個原因。

  起訴自媒體是企業惡性競爭的惡果

  不難看出,企業起訴自媒體,是因為自媒體在網絡口水戰中推波助瀾。美團、滴滴、摩拜、小米等企業起訴自媒體的背後,都有一些自媒體有參與的嫌疑。一直以來,這幾家企業與對手都膠著於不斷升級的網絡口水戰,一些自媒體為了博眼球,不知不覺也會卷入口水戰。

  剖析自媒體這一行業崛起的歷程也會發現,野蠻式的發展,讓自媒體這一新興行業的發展有些畸形。最近幾年,網絡口水戰愈演愈烈,一些口水戰甚至成為了輿論的熱點。這一怪異的現象背後,更多的是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生力量,正成為網絡輿論的主力。為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一些自媒體甚至編造故事或謊言,博讀者的眼球提高點擊量,這也是標題黨肆虐橫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加之網絡口水戰多是一些有激烈競爭關系的企業引發而起,為了蹭熱點,很多自媒體就以口水戰為題材發表文章,不知不覺就侵犯了企業的權益。

  由於很多自媒體並沒有從業經驗,又沒有法律意識,文章中的一些言論對企業構成侵權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說傳統媒體已經有了成熟的運營機制和監督機制,那麽自媒體則沒有任何運營機制和監督機制。據一位資深媒體人透露,傳統媒體的一篇文章從策劃到交給讀者,中間至少接受兩次內部顯性的審核,一個是編輯,一位是總編。而國外的知名媒體,還有專門的事實審核員,親自聯系采訪對象,確定采訪是否屬實、準確,以確保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反觀自媒體,沒有任何的監督機制,也沒有豐富的采訪資源,一些稿件內容不客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與傳統媒體借助獨家報道或深度報道提高影響力不同的是,自媒體卻借助網絡口水戰提高影響力。不可否認,一些網絡口水戰是輿論熱點,可一些失實的報道無疑是風險。不難想象,一旦自媒體蹭的熱點失實就會被企業起訴。

  當然了,自媒體被企業起訴,有缺乏自律的原因。不過,從行業的角度來看,自媒體頻繁被起訴,接連不斷的網絡口水戰才是根源。激烈的競爭之下,很多企業為了打壓對手,不惜捏造事實發起口水戰,而自媒體蹭熱點的同時惹上訴訟。從這一角度來說,自媒體頻繁被起訴,是企業惡意競爭的結果。

  專註技術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王道

  或許起訴可以暫時平息網絡口水戰,但起訴自媒體也是雙刃劍。此前,途牛起訴互聯網分析師於斌,結果途牛敗訴,這意味著互聯網分析師於斌稿件中所提及的途牛短板是真實存在的。顯然,訴訟非但沒有維護途牛的合法權益,還讓其品牌形象受損。

  客觀地說,或許一些自媒體的言論讓企業形象受損,但企業是否也要反思一下發展過程中是否存在問題?既便是企業贏了官司,拿到了幾十萬的賠償,但企業在訴訟中浪費的人力、物力,遠超過了訴訟賠償。而且,一旦輸了官司,企業蒙受的損失更大。從企業長遠的發展來看,專註技術創新,做優秀的產品才是企業發展的王道。

  在智能手機領域,國外有三星和蘋果,國內有華為,從這些企業的發展歷程也會發現,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其核心競爭力。拋開三星和蘋果不說,以華為來說,憑借技術創新,華為先是打破了國外通信設備制造商壟斷的格局後,發力智能手機市場,打破了高端手機由三星和蘋果壟斷的市場格局。

  華為能夠打破巨頭的壟斷,靠的是技術創新。在其他領域,很多知名企業的成功,也是得益於專註的技術創新。美國的微軟,憑借技術創新打造了一款優秀的操作系統;日本的索尼,為智能手機提供了優秀的CMOS模組……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這些在全球各個行業享有盛譽的明星企業,並沒有起訴過媒體或自媒體。相反,幾年前媒體大肆批判微軟霸道壟斷,引發了微軟的反思,最終微軟開始妥協,降低了國內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售價。微軟的做法,給了企業一個啟示:專註於技術創新的同時,對於輿論的質疑,要學會反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不是一言不合就起訴。

  總之,一個企業的健康發展不僅要有專註的技術創新,還要能夠足夠的氣度,接受來自輿論的各種聲音,包括批判和指責。當然了,惡意的口水戰或不正當競爭都無法避免,企業要做的就是遠離口水戰,專註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用事實來回應流言。

  坦白說,自媒體頻繁被起訴,這是企業間惡意競爭的結果,這也折射出國內企業競爭極度不理性的一面。對於企業而言,要想杜絕惡意競爭或不正當競爭,訴訟不是一則良方,專註產品技術創新才是一條可行之路。

已有 267 位網友參與,快來吐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