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共享單車、共享KTV、共享睡眠倉之後,又有一個行業搭上了共享經濟的“東風”。前幾日,前餓了麽創始成員7月份創辦的共享健身倉“覓跑”進入公眾視野,該公司在創立半個月內,完成了兩輪融資,估值過億。健身行業本就火熱,共享健身的概念更是備受矚目。共享健身房能突破傳統健身行業的模式,成為下一個資本青睞的風口嗎?
近日, 一個叫做覓跑的初創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動作非常誇張,半月內獲得由經緯中國、信中利資本、合鯨創投,獵鷹資本投資的兩輪數千萬融資,估值 1億元 。與普通體育項目的融資相比,共享健身倉的融資速度,已經可以用 “跑步前進”來形容。
對健身行業而言,共享經濟並不陌生
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提出, 到 2020年,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4.35億,體育消費總規模達1.5萬億元。
截至 2015年底,中國健身市場規模只有約為150至200億美元, 中國每百萬人健身俱樂部擁有量僅為 4.3家,顯然,中國健身產業具有廣闊的前景 。這種情況也造就了 大量 玩家 爭相 湧入的現狀。 2015年健身俱樂部數量增長20% , 達到 4425家 ; 2015年健身俱樂部會員數量達到663.77萬人,同比增長21.3%。
從目前市場上健身行業的模式來看,主要分為三種:依賴場地和優惠活動的 線下傳統健身房、 推出 月卡、次卡等新型收費模式 的 線下新型健身房 、線上線下結合的 健身 APP 。前兩種模式,都需要投入巨大的場地和設備費用,第三種 O2O類的健身項目由於對需求方的有效覆蓋小而遭遇到了較大挫折。健身房行業早就開始尋找新的經營模式。
事實上, 對於 健身行業而言,共享經濟已然並不陌生, 覓跑也並不是第一家拿到融資的共享健身房企業 。 在今年 5月, 就 有一個自助健身倉概念的公司拿到了融資,主打迷你健身倉的抖吧獲得了某 A股上市公司股東投資的數百萬天使輪融資。
抖吧 的迷你健身倉面積在 4.5平米,目前一倉僅容納一人使用,倉內設備包括跑步機和動感單車,平均成本在2萬元左右 ,取高峰調價模式,均價為 10/小時,最低至1元/小時,最高達到16元/小時。抖吧健身倉均布局在各小區內部,依照線上數據分析模型做布局調整,通過 微信 和 H5頁面為用戶提供地圖點位顯示、預約時段、計時和結算等功能。
2016年底 , 打著 “共享健身”標簽 的 樂刻 也曾 宣布獲得一億元融資 。作為一家 24小時開放,收費為99-199元包月的健身場館運營企業,樂刻在當時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教練脫媒”和“場地共享”。也就是教練和場地都不是自己的,教練可以兼職,場地可以租用借用。
事實上, 這種模式在 2014年後,國內互聯網健身概念剛剛崛起的一兩年裏非常火爆。 曾經的全城熱練、小熊快跑都是基於此而誕生,超級猩猩在創業初期主推的健身倉也提出了共享的理念。 但全城熱練和小熊快跑等效仿 Class Pass的企業,主要是純線上的健身房預約平臺,這種模式由於市場等多種因素,基本已經被淘汰。
共享健身倉背後的商業邏輯,重點在共享而非健身
共享經濟之所以能夠爆發,在於它提升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還能創造收益,經營方可以用更低的價格拿到資源進行支配,給用戶的定價也可以更低,占據市場競爭 力 。 曾經的 Uber和滴滴在剛剛出現時是很典型的共享經濟模式,但由於包括安全隱患在內等很多因素,網約車被逐漸規範化,數量減少的情況下他們已經不具備價格優勢。
但好在滴滴是在滿足用戶出行這一剛性需求,畢竟人口大國的交通資源短缺早就成為社會問題,而滴滴前期的燒錢戰也迅速占據了空缺市場,成功的培養了成用戶的消費習慣。即便如此,資本前期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據了解,覓跑團隊根據社區住戶數,修建年代,小區物業等將社區分為三個等級, 覓跑健身艙主要投放的是中高檔小區 。覓跑運動倉場地為 4平方米,可以容納1-2人,目前,健身倉內主要以跑步機、動感單車、橢圓機等器材分為主題倉,其中跑步機占多數。其 收費標準是每分鐘 0.2元,每次運動時間為20至30分鐘 。覓跑健身倉的整體配置以自助和智能化為主,除了空調和空氣凈化設備,也包括智能門禁和倉內電子屏幕。用戶使用健身倉需要通過 手機 APP線上預約。
這樣看來,整體投入還是不小的,那麽共享健身房能否盈利呢? 覓跑給出的財務模型是:共享運動倉設備成本為 1萬,加上50%的能耗、折舊和運維成本,年化成本在15000左右。若是日均有5-6小時的有效使用時長, 單個運動倉的單日收入可達 70元左右,回本周期在8-10月左右。
提到的抖吧,平均建造成本在 2萬元左右,取高峰調價模式,均價為10/小時,最低至1元/小時,最高達到16元/小時。抖吧並沒有公布其預算和模型,我們以最低的成本計算 , 平均每個抖吧健身倉大概需要 2000小時可以回本,若一天有10個小時可被利用的話,大概200天可以回本,回本周期也在7-8個月左右 。
不過,這樣的計算方式,都沒有考慮技術與研發成本,以及推廣方面的投入。
目前,這兩家都是在北京鋪設和推廣,分別規劃布設 1000臺, 如果我們脫離健身的視角,僅僅從共享經濟的角度看,共享健身倉 一旦 真正在社區規模化,也就具備了社區媒介的屬性,它的低門檻運動或許會更趨近與社區經濟與全民健身,同時成為一個新的流量入口 。因此,如果資本全力助推的話,或許也具備將這一路徑走通的可能性。
健身這門生意,是否本身就與共享相悖?
共享經濟的核心在於共享 “閑置資源”,共享健身房的邏輯自然也是如此, 但目前的問題是這批 “閑置資源”是由平臺方自產自銷的,投入和產出顯然不成正比。 而共享經濟到了健身上,只自產自銷來生產 “閑置資源”已然不夠,健身需求是否足夠強烈,能否提供足夠的用戶體驗,也是這個產品能否真正讓用戶買單的關鍵 。
我們 分別來看,健身需求以及用戶體驗這兩個條件,是否能夠得到滿足。
如今,在人們收入提高、經濟增長以及政策的號召與扶植下,中國市場裏的消費者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健身需求,於是健身場所多樣化也就成為了一種趨勢,各種各樣小而美的健身房 層出不窮 。
但社區的特殊性在於它具有 “家”和“休息”的標簽,下班後用戶是否具有碎片化的消費需求還需考量。此外,在社區場景下,人群的時間相對集中,很可能會出現O2O訂場無法解決的“忙時忙死,閑時沒人”的問題。
此前的 “超級猩猩”健身倉可以同時容納五六個人,內置器材相對齊全,但覓跑健身倉的內置僅4-5平米,且只有一部健身器材, 一旦人群時間集中,很難滿足同一時間段內的用戶需求。且相比於小區及周邊的社區運動場所、公園,健身倉的玻璃外觀是否會令倉內溫度過高、有健身消費習慣的用戶是否更註重場地環境以及私教等服務體驗 ......
健身愛好者提出的這一系列問題,覓跑健身倉能否解決,還是個疑問。
此外更重要的是,健身消費的核心是還是體驗感,能否讓用戶滿意,直接影響了他的消費行為和再次消費的可能性。 因此健身房提供的所有服務,都是為了滿足用戶第一需求的基礎上,給予他們更高的體驗感 ,例如社群的歸屬感、 社交 屬性、朋友圈經濟、課程體驗多樣化、場館儀器智能化的便捷等等,都是為了這一點。
小結
健身場所多樣化 已經成為 了 當下的 一種趨勢 , 共享健身 房 的 探索也 已經歷經了 一段時間 ,但 似乎 至今 都還沒有 顯現出清晰的商業模式 。 共享健身 房 的出現雖然規避了健身生意的高成本運營,但實際上 短期被很難 真正解決健身房產品的核心問題 ――用戶需求與體驗。在這種情況下, 共享 健身倉的產品競爭力 和盈利能力 令人擔憂。已經為共享經濟瘋狂了一年的資本市場 ,還願意再推動這樣一場共享迷你健身倉的規模化大戰嗎 ?
已有 265 位網友參與,快來吐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