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相關部門與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聯合調查報告宣稱,韓國空氣中的細微顆粒物(PM2.5)“超過三成來自中國”。近年來,韓國不斷公布類似的單方面調查報告,引起韓國民眾對中國空氣汙染的強烈不滿,甚至有人要求向中國“索賠”。但這樣的調查真的科學嗎?應對大氣汙染需要怎麽做呢?《環球時報》記者23日就此請教了多名環境專家。
“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據韓聯社19日報道,韓國環境部和國立環境科學院日前與美國航空航天局進行了韓國空氣質量聯合調查。今年5-6月,美方多次出動DC-8飛機在韓國首爾奧林匹克公園上空執行觀測任務。結果顯示,在該地區觀測的細微顆粒物中,48%來自海外,52%來自本土。來自海外的細微顆粒物中,34%來自中國(山東22%、北京7%、上海5%)。針對“霧霾為何更多產自韓國國內”,韓國國立環境科學院負責人稱,5-6月是中國霧霾對韓國影響較小的時期,若調查在供暖的冬季進行,結果“可能會不同”。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2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韓國、日本等國媒體都曾指責中國大氣汙染物漂洋過海影響他國環境。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境內產生的大氣汙染物漂流至日韓的現象一定程度上確實存在。但是受大氣環流的影響,日韓的大氣汙染物也會漂流到中國。這就好比北極的汙染物,既有來自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的,也有來自中國大陸的。
王庚辰解釋說,汙染物中比較重的顆粒物會逐漸沈降,但PM2.5、硫化物等在大氣中滯留時間很長,可隨著空氣流動“全球旅行”,因此很難精準鑒定韓國的大氣汙染物來自何方。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任國玉2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如果美韓報告提及的細微顆粒物是以粉塵為主的話,這個結論倒有可能,但問題是這種汙染物並非人為的。在自然情況下,中國西北、蒙古以及中亞地區地表的塵土被風刮入空中,就會在高空隨氣流傳播到朝鮮半島或者日本,這與中國北方的人類活動關系不大。韓國、中國華北和西北地區均處於西風帶,特別是春季和冬季,地面刮起的塵土會隨著西風一路向東,隨氣流傳播到朝鮮半島或者日本,甚至可以到達格陵蘭、美國西部以及加拿大。這是早在幾百萬年前就形成的自然現象,在格陵蘭冰芯裏,科學家發現兩萬多年前來自亞洲的粉塵沈積速率甚至比今天高出十幾到幾十倍。因此這筆賬不能算在現代中國人頭上。
韓國《京鄉新聞》22日的報道稱,隨著韓國國民對大氣質量問題越來越敏感,韓國政府不是推行改善大氣質量的政策,而是著急找“替罪羊”。但是早在2014年,就有報告稱韓國空氣質量排名世界倒數第7,韓國環境安全人體健康研究所所長金正秀當時就表示,與從中國吹來的汙染物相比,韓國本土的空氣問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更大。
大氣汙染源需多國聯合驗證
近年來韓方頻繁炒作“中國空氣汙染傳到韓國”的話題。首爾研究院今年4月公布的調查結果宣稱,首爾市的霧霾55%來自中國等外部區域。還有報告稱,中國等外部影響對韓國空氣質量的影響從2011年的49%,增至去年的55%。受這些“研究結果”的影響,韓國民間不斷出現“向中國索賠”的聲音。甚至在去年底的大選中,“來自中國”的霧霾問題也成為熱門議題,當時爭議的焦點是新政府如何向中國政府“抗議”。
但煽動韓國民眾的這些報告真的科學嗎?《環球時報》記者此前曾就“中國汙染物外流”問題采訪過日本環境省地球環境局中國環境情報分析官染野憲治。他表示,對於大氣汙染物哪些來自海外,目前還處於學界推論的階段,這個研究需要相關多國進行聯合驗證,才能作為官方數據公開發表。“日本政府沒有公開發表過相關數據。”染野強調,日本對於外來汙染源的調查和研究,不是為了攻擊他國。環境問題是大家共同的問題,需要共同想辦法來應對。
王庚辰表示,大氣汙染不受國境線約束,“這是全球問題,需要各國共同治理。”他表示,中日韓此前已就此達成共識,建立起環境共同治理機制,就具體汙染物的具體治理措施在協商會議上進行討論,並貫徹落實。韓國《京鄉新聞》也呼籲說,“不管未來與中國就共同治理大氣汙染協商的結果如何,現在重要的是韓國應拿出治理的切實措施”。
中國已經做出巨大努力
專家們都表示,治理空氣汙染是一個長期過程。對於中國在該領域取得的成績,王庚辰說,可通過各類汙染物的長期變化趨勢來判斷。觀測數據顯示,自2000年我國加大環境治理力度開始,大氣中主要汙染物濃度持續下降。硫化物下降速度明顯,氮氧化物、顆粒物下降速度較慢。但總體而言均呈現下降趨勢,可見治理成效很大。同時國家修改《大氣環境法》,陸續出臺相關政策跟進,對未來發展情況可以持樂觀態度。
任國玉表示,為減少空氣粉塵汙染,中國在三北防護林建設、草原退牧還草、退耕還林方面做出巨大努力,為治理北方幹燥和半幹燥區荒漠化、遏制生態系統退化,做出了很大貢獻。
已有 308 位網友參與,快來吐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