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近日來的網絡觀察,先說說惡和觀點的姿態。
因為匿名的原因,因為在暗處發言放縱了暗箭傷人的陰暗心理,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的人群,都被置於關燈說瞎話的巨大暗箱中。惡是本質的。由於它的存在性和被迫的屬性,因此也是可以被勾引的。網絡上的惡意,其表現形式與現實中的惡相比,顯得更為樸實。因為環境的寬松,惡的狀態更為自由,也更接近純粹。虛擬的無人之境中的無意識表現,所呈現的事實比現實中的真更真。因此,當一個人在網絡中順利實現了“作惡”,這個人如果決定反省的話,這是轉身向善的準確起點。
接著說觀點,或者局限於網絡上或現實中接近網絡狀態而發表的觀點。觀點是人類在交流與學習中最難獲得的原則性知識。對於觀點的考察,如果在掌握觀點時沒有一種宗教感的誠懇與狂熱,那麽,這個觀點可能並非原則性的,而是作為一種對他人觀點的興趣被吸引和記憶。真正的觀點都不是現成的,不是警句,也不是條文化的僵硬教條。跟原則不同,觀點作為觀察事物的起點性思維航燈,它又是原則性價值照耀在某一動態事物上的最初晨曦。原則是思考發生的基礎,是觀點產生的土地。如果一個人沒有形成自己的原則,他試圖奢談觀點是艱難的,也不值得信賴。
而在發言中,不具有確實性的觀點,往往成為言論假借的外衣。觀點成為一種表達身份感的言說“姿態”。這種姿態的目的,只是當事人為了強調其存在的狀態,甚至以此奢求其存在的重要性,而采取的策略,即:為觀點而觀點。
另一種情形不同,另一類人將觀點運用到理解事物中,即使那是些不準確的觀點,他們也敝帚自珍。在觀點泛濫的年代,未被原則化的觀點,只是些臨時性的、相互摹唱的、流行觀點的借用。這些觀點總是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甚至帶有先鋒性。無論那個時代有多麽陳舊或激進,主流價值觀都相對沈穩安靜,先鋒觀點的時尚色彩,也總是吸引一些“先進”人士的眼光。我們這個時代最顯著的觀點除了現實主義以外,更能贏得人心的可能就是“反叛”。因為“反叛”是時代發展的惟一動力元素,它的重要性,使其具有遮蔽一切的優勢。特別年輕一代或更為年輕的一代,我們在一代一代的重視“反叛”的青年人中,發現、關註這個概念,並考察它的表現形式及意義。
“我不相信”的質疑成為口號式的反叛,至今未受到思考的重視,同時,它也未曾與自我質疑相伴進入對“我為何不相信”的問題確認。所有的反叛都成為一種表面的姿態,反叛最終進入虛無的革命狀態。成群結隊的造反者們高喊著“砸碎”的口號,“叛亂”之後留下斷瓦殘礫,揚長而去。而收拾殘局的善後事宜留給了誰?與父親決裂,但是,當他們撒嬌式的暴力,洗掠了父親的莊園,卻私下仍然嬌氣地將殘局留給父親收拾。這是一群淘氣得過分的“孩子”,他們的惡是動物性的,表達方式雖然本能,但並未完全喪失人性,因此,這種反叛,是一個被慣壞了的孩子的驕橫形象。另一類革命者更為徹底,他們的目的僅僅為了打碎,對於殘局是否收拾,交給誰收拾,從來不作考慮。這是些沒有未來的“孩子”,他們將被稱為人類自毀者。這類人將殘局留給下一代和未來。
“反叛”成為一個合法的、但卻是一個不被理解的觀念。在這個觀念的支持下所出現的觀點,均以回答“反叛”為目的,假借“反叛”的外衣,說出五花八門的“我不相信”。
當我們說出“我不相信”的時候,一定要捫心自問,我相信什麽!
如果自我省察的結果是:我什麽都不相信,我們再追究最後一個致命的問題,我是否相信自己?這個問題關乎自我存在的考察,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也難以確信,那麽,這個人便不成立。
惡導致一個人的最終耗散,這叫毀滅。
“反叛”是一套具有正面價值的解決方案。但是,這套方案中所包含的激情,宛如一包炸藥,它能爆破道路上的障礙物,反而也能誤傷同道,甚至殃及自己。“反叛”形成的模式有兩種,一種來自懷疑主義,一種始於生理對抗反應。而本能的反叛中,“惡”是其中的誘因之一。
網絡是人類在現代社會意外收獲的一面鏡子,這面風月寶鑒,大致反映了現時代的精神狀況。
網絡口水泛濫成災,詛咒聲一片喧囂。我堅持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觀點,不是每個人的意見都值得重視,也不是每個人的表達都真實有效。網絡打開了口水的閘門,滿足了傾泄積淤的願望,而在這個泥沙俱下的洪流中,交流卻很少發生。因此,在各自的觀點並未形成,交流之前的準備並未完成的情況下,網絡仍然不可以稱其為交流的平臺,網絡中發生的言說,也並不完全可靠。
已有 323 位網友參與,快來吐槽:
發表評論